『清華文創人物』崔世平:立足澳門,弘揚中華文化

刊登於【清華大學文化創意評論】2019-12-10
作  者:萬寧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視覺策劃:李派,清華大學宣傳部攝影記者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爲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舉辦了“澳門新八景”全球評選及文創産品設計比賽等系列活動。經過全球票選及專家命名委員會的多輪討論,澳門的八處特色景點被冠以情景兼備的新名字,分別爲西山望洋、雙湖塔影、亭前葡風、龍爪觀濤、路環漁韵、愛巷傾情、福隆新貌、橋牽三地。
作爲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的理事長,崔世平在回顧這項歷時長達一年的活動時表示,“澳門新八景”的全球票選過程就是對澳門回歸20年來城市文化、人文景觀的一次呈現,也是講好澳門故事的一次實踐。

|從學習城市規劃到弘揚華夏文化

先後在華盛頓大學獲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後,崔世平于2002年獲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博士學位。不論是在學習專業課程,還是接觸行業案例的過程中,他越來越理解到“平衡”和“取捨”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和城市規劃專業都是一種綜合性的系統工作,從前期籌劃、正式動工到後期運作,每一步都需要取得多方的共識,每一個階段性成果都是集各方智慧之大成。”在他看來,一項建築工程或城市規劃項目,不僅會對設計和施工團隊帶來重要影響,更會深入地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以及整個城市風貌,甚至會對之後幾代人都會有潜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進行建築設計或城市規劃時要學會平衡與取捨——平衡各方利益,取捨各項要素。

基于這樣的思考,他越來越認同這樣的觀念:“面對一項規劃方案,我們不能做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評價,因爲凡事均有正負兩面,每一種可能發生的結果和帶來的影響都不能忽略,都要僅慎處理。”在他看來,全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做好平衡與取捨至關重要。因此,工作中的他希望能交出一份儘量平衡多方利益的發展藍圖,比如考慮到社會發展的要素,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更多地建造房屋還是更多地發展産業。

以往在城市規劃方面的工作經驗,讓他深刻意識到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每一項規劃都要有全域的思考和全面的考量,這些經驗在他進行公司管理、策劃、團隊組建及公司文化建立的過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這種認知不僅映射出崔世平對于專業的思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處事態度。

專業之外,崔世平在文化領域也頗有建樹。

“我的父親崔德祺先生除了涉足建築和商業領域,也深諳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據他回憶,他小時候經常在家裏看見父親和朋友討論藝術,耳濡目染之下,他一直都對中華文化有所關注,也因緣際會地認識了許多澳門文化界、教育界的朋友,時長交流文化傳承的話題。

爲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2005年,崔世平和一群熱心于推廣中華文化、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士共同組建了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

他們希望以文化爲紐帶,發揮澳門在兩岸間的橋梁作用,推動兩岸關係穩步發展,加强兩岸四地的交流互動,幷促進世界各地華人的團結,增進彼此在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的瞭解和溝通。當然,他們還有一個更加宏偉的目標,那就是“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和,增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爲弘揚華夏文化作出貢獻”。

| 發揮澳門優勢,推動文化傳播

在這一目標的引領下,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結合重要歷史時間節點,舉辦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

2009年,在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他們成功舉辦了“澳門之歌”的徵集及評選活動,由不同的專業團隊製作了三首極具特色的“澳門之歌”系列歌曲,分別爲《澳門之歌》、《盛世蓮花》和《一個神奇的地方》。這一歌集成爲澳門回歸十周年的紀念禮品,幷贈予來澳慶典的國家領導人。

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他們聯合臺灣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與中山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共同舉辦“百年功業 千秋中華──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活動”。通過在澳門、中山、武漢等地舉辦中山先生革命足迹尋、中山思想研究專題講座等,引導民衆緬懷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瞭解辛亥革命的歷程,爲振興中華而明志。

2019年,是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他們舉辦了“澳門新八景”全球票選活動作爲獻禮,彙聚社會力量和智慧,共同選出能代表澳門特區新面貌、新里程的“澳門新八景”,來傳播澳門發展和進步的故事。這次活動不僅體現了澳門的人文風情、自然風光和特色建築,也是澳門特區二十年來社會繁榮發展的另一種演繹,還是把中西文化共融的城市之美向全球推介的一個盛會。崔世平如是說。

此外,澳門中華文化協會還通過組織研討會、座談會、閉門交流會、公開論壇、攝影巡迴展、漢字互動展等活動,爲澳台文化交流提供了多元化平臺。

爲了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崔世平還一直十分關注內地的鄉村文化建設,曾多次到浙江進行考察和調研。他認爲,中國鄉村是文化寶地——鄉村生活中保留了濃厚的傳統文化習俗,從文化弘揚的角度來看,需要不斷注入新活力,通過融入創新思維,將傳統風俗、人文風情與教育、文化、商業及旅游等元素相結合,才能賦予傳統文化更多價值及可持續能力,真正實現文化傳承。

在他看來,澳門具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從歷史上看,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在澳門交匯、交流、碰撞、融合、創新,形成獨特的澳門文化;澳門回歸以來,一直在兩岸交流溝通中發揮重要橋梁作用,特別是在增進兩岸互信、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中,中華文化則是重要的精神紐帶。正如他所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包括澳台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文明財富。中華文化同時作爲澳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我們都要集合民間的綿力,以推動兩岸更多文化交流爲目標,加深兩岸與港澳之間的瞭解,深化在多個方面和領域合作。”

| 以文創,促交流謀發展

大力推動澳門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崔世平的重要工作之一。

對于近年來文創産業的發展趨勢,崔世平打開了話匣子。他介紹說,從2012年以來,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勢頭一直向好,截至2017年,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爲34722億元,占GDP比重4.2%,不斷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邁進,文化産業總體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他認爲,中國的文化創意産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隨著中國在數字化、互聯網、5G等技術上逐步實現從跟隨到超越,藝術傳播載體的變革將有希望帶動中國在文化創意産業爭得先機;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爲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沃土。

“中國有13個城市(青島、哈爾濱、長沙、景德鎮、上海、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深圳、武漢、順德、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爲全球創意城市,而且澳門在2017年還被評爲‘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如果我們能够將這些全球創意城市作爲文創産業新一輪的引擎,我相信中國的文創産業一定會邁上更高的層次。”崔世平覺得,海峽兩岸以及港澳特別行政區在文創産業發展步伐、規模、形式和內容都有所不同,在人才和創意方面各具優勢,需要通過更多的項目互動和人才交流,推動産學研深入融合,促進四地文化産業的發展

在他看來,適宜的外部政策環境對于文創産業的發展必不可少,政策制定者需要進一步鼓勵市場化、産權化和普及化,推出更加優惠的稅制等鼓勵政策,幷進一步加大對于版權保護的法治力度,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才可以更加輝煌。 與此同時,他還著重强調了文創發展領軍人物的重要作用:“只有深諳中華文化知識,具有開放性思維與全球化視野,幷瞭解商業運作的通識型綜合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引領文創産業的發展。” 

胡鈺與崔世平在“澳門新八景”頒獎典禮現場交流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創新創業, 城規, 文化。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