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政策應有的放矢 以提升市民出行體驗

  澳門路網壓力嚴重,近數個月以來,即使幾乎沒有遊客訪澳,當復工復課後,在上下班、上下課的尖峰時段,本澳交通仍無法避免擠塞的情況出現。上週六,在美副將大馬路與鮑思高街、高地烏街的兩個路口新增設了兩組交通燈號,取代原址的斑馬線,意圖是好的,卻在高峰時段就即引致嚴重塞車,區內主幹道如美副將大馬路、高士德大馬路以及周邊道路幾近癱瘓,就是近期的例子。

  早在《五年發展規劃》中,政府就提出探索智慧交通以改進交通體系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居民宜行體驗;為此,政府講到做到,自去年初陸續試行四個智慧交通項目,包括:交通態勢分析及預測應用、巴士服務需求分析應用、智慧交通燈配時優化應用、以及交通事件智慧感知應用。當局亦表示,預計今年底全澳具備配時功能的交通燈管制路口約33%,其中可獨立感應行車自動配時的交通燈路口將由18%增至27.9%;行人觸發配時的交通燈路口佔5%。明白政府為完善交通環境,不斷為區內交通設施的使用情況作評估及調整。然而,再以美副將大馬路增設交通燈為例,市民預期增加交通燈號後交通情況得到改善,但措施成效不明顯之餘,改完才知有問題,使本澳的交通安排不穏定性增大,造成市民的出行體驗與政府政策預期有落差。在實體調節交通安排前的虛擬測試與現實不符,究竟是收集數據上或是編程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值得思考。

  在此,作兩點建議。

  一、希望政府儘早總結智慧交通項目的試行經驗,為澳門的總體交通發展制定具前瞻性及可實現的規劃安排,藉構建可靠的整體交通壓力預測模型,並應用智慧交通的科學技術,提升科學決策的洞察力。

  二、建議政府就智慧交通的長遠規劃及願景,尤其在今年開展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研究(2021-2030)》中,應明確針對塞車黑點對症下藥,並清晰訂定智慧交通應用的硬性指標。一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手段讓政府的短、中期交通疏導政策有的放矢,真正解決到問題;一方面亦要加強政策介紹及宣傳,廣納各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及意見,以保障整治交通的過程中可穏定及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交通, 民生。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