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科院力量之東風 共築澳門科技新高地

11月中,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南沙盛大舉行,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將大量前沿科研項目及科技成果帶到大灣區。其中包括超過240項涵蓋空天信息、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等六大領域的科技成果,旨在探求在大灣區的落地機會。這一舉動不僅表明中科院對大灣區科研環境的肯定,也彰顯了其在强化大灣區科研佈局方面的決心。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過去與廣東省的合作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共同開辦了多家研究院,爲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澳門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加快自身科技創新實力的提升對於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自高新技術產業被納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四大重要發展產業之一,特區政府積極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包括推出科技企業認證計劃、科技企業稅務優惠、人才引進制度等。這讓澳門社會各界逐漸意識到,科技發展就是多元發展的關鍵元素。對於澳門科技界而言,肩負以高新科技板塊支撑産業多元的重要任務,更是早已達成共識的。

因此,有鑒於中科院積極推進在大灣區的科研佈局,以及澳門有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的迫切需要,在此呼籲特區政府主動與中科院洽談合作,共同在澳門成立研究院,一方面以此作為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基礎支撐,另一方面藉此打破澳門長久以來,在專門從事科學探索、技術轉化的研究院方面的產業空白,加快本地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研究院的合作方向則可按照國家所需、用好澳門自身對外開放程度高、社會包容性強等優勢,集思廣益,著力推進。

具體而言,澳門與中科院共建的研究院,可以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工作:一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結合澳門和大灣區的産業需求,引導國家前沿科技成果的落地和商業化進程;二是加强科研人才培養與交流,通過設立聯合實驗室、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提升澳門本地科研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國際視野;三是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利用中科院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澳門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角色功能,吸引更多國際科技資源和項目落戶澳門至大灣區,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期待通過與中科院的深度合作,澳門的科技創新事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並且,藉此團結包括科技從業人員在內的澳門社會各界力量,同乘科技創新驅動力的引領,推動澳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實現祖國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貢獻力量。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區域, 工商發展, 科學技術, 粵港澳大灣區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完善新城交通規劃 提高居民的獲得感

10月1日,澳門首條雙向八車道跨海大橋“澳門大橋”正式通車,成為連接新城A區與氹仔的主要幹道,也是跨區連接港珠澳大橋、氹仔客運碼頭以及澳門國際機場三個重要口岸的重要交通佈局。

展望明年,將有首批新城A區的經屋申請者入伙,眾多澳門居民將遷入這片嶄新的生活空間。與此同時,區內的長者院舍、康體設施大樓、公共停車場、學校村等社會和商業設施的施工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並將於2026起分別交付並啟用。隨著區內工程的進展,可預見未來幾年區內及跨區的交通需求將大幅增加。為此,除了正在使用的A1連接橋外,根據政府的規劃,A2連接橋即將於本月竣工,A3連接橋及AB區通道已投入建設並預計2027年竣工、輕軌東線則預計2028年竣工。這些連接橋和通道的啟用將進一步提升新城區內外的交通效率,長遠交通暢順可期。

值得關注的是,新城A區目前仍如同一個巨大的施工地盤,大多路段屬臨時施工道路、公共交通服務未到位,使得每天仍有大量工友選擇以步行進出。在地盤仍在施工階段,居民又陸續入住的未來幾年,如何確保交通安排令區內居民和設施使用者,尤其包括學生的出行的及時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同時,又滿足地盤建設而引起的臨時交通改道,仍需進一步仔細部署。這個無疑是陣痛,但是一個四年的陣痛。這種特殊的環境更突顯完善交通規劃、確保道路使用者安全的迫切性,是提升居民對新城區建設的滿得感、獲得感的重要保障。

為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給有關當局:

1. 及早制定適用不同時期的周詳、全面的區內及跨區交通預案,充分考慮新城區住戶及施工地盤工友的出行需求。一方面為住戶提供便捷、安全、慣性的公共交通線路,另一方面照顧工友所需,以避免他們與住戶的出行產生不協調,確保雙方都能夠順暢地、和諧地進出新城區。

2. 在新城A區的主要出入口加強交通指示牌的設置。尤其是加強指引駕駛者前往澳門大橋標識的清晰度,確保駕駛者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經新城A區前往氹仔的路線。既為減少因迷路而產生的交通風險,亦能更好地減輕友誼大橋的行車壓力,提升片區及跨區的交通效率與安全性。

3. 應加強臨時性改道的宣傳與溝通工作,發佈新城區改道和交通調整信息,適時更新好“澳門出行”等app的信息,以及到學校和社會設施向道路使用者適時傳遞信息,照顧長者、學生和托兒等掌握信息的適應速度,好讓居民能夠充分、及時了解新城區馬路的動態。尤其是臨時道路的開放和改道,及早讓有關持份者掌握情況,以降低居民因道路變化而產生的不適感,提升他們對新城區交通規劃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發表於 交通, 城規, 民生 | 發表迴響

更新法例原始要求 釋放工廈新生產力

澳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其中高新技術產業作為關鍵一環,正逐步成為推動澳門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為了吸引更多有實力的科技企業進駐澳門,政府不僅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還特別推出了科技企業認證計劃,旨在通過官方認證的方式,為本地具資質的科技企業提供成長階梯和全方位支持。這一舉措無疑彰顯了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堅定決心和長遠規劃,值得社會各界的認可及支持。

然而,近期有不少潛在落地或打算發展新業務的科技企業反映,雖然他們擁有相當的創新潛力和市場前景,卻因未能覓得合適的場地難以大展拳腳,實令人感到可惜。回顧目前工廈條例,主要以第57/82/M號法令和37/89/M號法令至為關鍵。這兩部法律近四十年未經關鍵性修改,建基於當年工藝和技術而制定工業場所和商業、辦工場所的規定。然而,對於一日千里的新技術應用而言,四十年無疑是很久的世代,當時的手提電話就早已成為博物館珍藏。

對於政府推動的“1+4”產業發展中,澳門的產業類別逐步走向多元,目前條例不僅限制了企業的規模擴張和漠視了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生產方式優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澳門“1+4”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如能不用拆建工廈又能滿足現實需求,實現新戰略目標,而且又能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通過僅對現有法令進行疏理而不用修改法律,不但省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和時間投入,更能對加速產業多元化的進程,又對迎接迭代更新的科技產業起到關鍵作用,實屬難能可貴。

因此,建議政府加快更新涉及“1+4”範疇法令的步伐,聯同包括經濟科技、工務、消防、衛生、市政等相關部門,首先一同對第57/82/M號法令《工業場所勞工之衛生與安全總章程》和第37/89/M號法令《商業場所、辦事處場所及勞務場所之衛生和安全總規章》進行全面、系統的修訂工作。接下來再疏理建築物用途和土地用途類別等的細則分類的要求,通過從法律層面的優化,吸納新時代的工業適用的行業,為產業多元注入新活力,有效解決當前科技企業在場所選擇上的困難,及時釋放現在工業大廈及場地的潛在生產力。

希望藉更彈性且適時的法制環境,既為本地科技企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亦能積極扭轉海外投資者現時難以進場的局面,助力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快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目標的實現。

發表於 城規, 工商發展, 民生,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發掘澳門食品產業潛能 助力美食之都更上一層

澳門充滿中西文化薈萃的人文優勢,在不同領域上都創造了鮮明的多元文化交滙的特色和獨特價值。舉例如,特區政府首次在上月舉辦的“澳門國際美食之都嘉年華”吸引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共18個國家、29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代表參與。既展示了特區政府全力拓展國際客源,積極用好“美食之都”的號召力和魅力吸引國際社會“走進來”,充份彰顯了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獨特優勢,更能再次體現夏寶龍主任直指‘澳門已經不再是“小澳門”’,而是“國際大都市”的又一佳話。

如何進一步發揮“美食之都”的優勢,助力澳門美食走向國際市場,仍然是我們目前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問題。在此,舉一個相信大家早有耳聞的小舞台成大事的例子。廣西柳州市以工業化的理念,將當地的螺螄粉由路邊小吃策劃成由上游的原材料生產、中游的食品加工及包裝,到下游的物流銷售乃至文旅體驗和品質監測俱備的全產業鏈。通過化零爲整、標準制定、集聚生産到全球推廣等一系列的系統化、標準化和鏈條化工作,打造出六年成就500億的産業規模。現時柳州螺螄粉已實現遠銷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超過3000噸的亮麗成績。就如習近平主席去參觀螺螄粉基地時說“發展産業一定要有特色。螺螄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産業。要繼續走品牌化道路,同時堅持高質量、把住高標準。我相信,將來螺螄粉産業會有更大的發展前景。”可以說,時至今日螺螄粉已經是一個相當成功且全面的地區小吃走上國際舞台的亮麗例子。

事實上,澳門同樣擁有眾多具有潛力的美食內容,如葡撻、涼茶、各類麵食等,這些都是澳門獨特的美食文化符號。若我們能充分結合大灣區尤其是橫琴的發展機遇,融滙澳門的美食特色和文化底蘊,相信很快,澳門也能打造出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影響力的美食品牌產業鏈,令一、二、三產業均能有發揮空間!尤其澳門現時“美食之都”的體驗場景,不論是米芝蓮或特色老店都是讓食客來澳探店、現場品嚐,手信業則是生產規模有限的肉乾、杏仁餅等為主,對於如戈何進一步培育屬於澳門自己的食品産業量化生產,打造成國際國內著名的品牌,在此建議我們聯手各界集思廣益、敢於探索,相信假以時日一定能為澳門金名片倍添新光彩。

希望通過深入發掘並全力支持美食産業的發展,讓官、產、學、研、金,各方面發揮聯動效應,擦亮美食之都“金名片”的同時,令澳門在珠西的中心城市作用得以彰顯,以品牌產業與珠西城市進一步合作,更能將旅遊名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優勢,為澳門早日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的目標提供多元支撐。

發表於 區域, 工商發展, 文化, 旅遊, 粵港澳大灣區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精準拓展目標客源,助力中小微企發展

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是一個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因為抵受不住壓力而結業的中小微企業,並不能以個別企業經營的失敗所能概括,而是反映了澳門整個中小微企業集體面對的困難。在民生區的中小微企業主都感到無奈和有怨氣,需要得到政府及大眾的正視。企業結業的連帶問題,包括使上游企業失去銷售渠道、下游企業被“捲數”,更重要是公司員工被解僱,影響多個家庭的生計。對於以中小微企業為重要經濟組成部份的澳門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確保中小微企業都能撐過經濟轉型的陣痛。就像在産房叫痛的愛人,雖然明知絕大部分可以順利生産,但醫生護士都必會細心照顧,甚至用最新的技術協助减少痛楚。

當然,澳門政府積極為拓展國際客源所付出的努力,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尤其最近喜訊連連,先有澳門首次成爲中國內地出境旅遊者最滿意的目的地;繼而成功在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上當選為2025「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這些榮譽都是對夏寶龍主任稱澳門為“國際大都市”的有力證明。比起漁翁撒網式吸引國際旅客,下一步如何用好澳門豐富多彩的旅遊底蘊,以及“美食之都”等“金名片”,有效地聚集合適的客源並引導至民生區域,從而振興中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這仍需政府各部門的緊密合作及大家的共同努力。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 知己知彼。建議旅遊局研究目前來澳客源的喜好和需求,藉深入了解旅客的消費習慣、興趣點以及他們在旅遊過程中的期待等,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旅遊推廣策略;另一方面,建議經科局深入了解在民生區域扎根的中小微企業的服務特徵,了解這些企業的獨特服務、産品特色以及它們所能爲旅客提供的體驗,這是至關重要的。藉以更好地使它們的服務與旅客的需求相匹配。

2. 有的放矢。建議旅遊局與經科局進一步加強合作,做好對於客源開發的工作。在基於以上回應旅客的期待以及中小微企業的服務研究所知,再作細化的推廣策略。一方面,希望吸引更多願意走入民生區探店的旅客,分散網紅打卡點,令它人滿為患的情況得以緩解;另一方面,希望吸引有一定消費力且喜歡到民生區、有特色的旅客來澳,否則政府花了錢做宣傳,但社會效益未得到有效彰顯。

3. 對症下藥。建議政府對成功創造話題引客到店的網紅商戶,為他們持續評估效益並作追踪研究,研究加強以網紅店為中心,如何可以幅射人流到隔離店舖,令他們也能受惠。

4. 再展新機。對於可惜已結業或無以為繼的老字號餐飲店舖,建議政府參考順德的成功做法,考慮開辦“美食之都”博覽館,一方面加添新旅遊景點,以更好地擦亮“美食之都”的名片;另一方面以低成本價格邀請相關美食傳承人出山或老店進駐繼續經營,給他們一個新的機會,令有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可以得到更好的安待!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文化, 旅遊, 民生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