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中小微企 促進經濟發展

近年來,民營經濟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就業、科技創新及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並在政策層面持續釋放利好信號,習近平主席於今年2月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時的大力支持。不僅為企業帶來信心,也讓我們感受到中央政府對民營企業的高度關注與支持。

澳門的中小微企業佔企業總數超過九成,其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四成以上。中小微企不但是本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穩定就業的關鍵支柱。歷屆特區政府在經濟範疇的施政方針中,都是以致力支持中小微企為重點,政府各部門攜手民間社團推動中小微企提質發展。例如,去年推出“商社通”服務平台、《中小企業援助計劃》、《企業融資貸款利息補貼》等等;疫情期間政府支持銀行業為中小企推出的“還息不還本”貸款計劃;近期“澳門餐飲業智能升級先導計劃”等活動,旨在幫助中小微企迎合經濟發展方向,實現轉型升級。

雖然,澳門經濟正穩步復甦,但非旅遊行業及民生區商戶的經營情況仍較為艱難,面臨市場需求不穩、經營成本上升、消費外流等挑戰。單純推動刺激消費措施只是短期之計,長遠而言,政府更需要起到“引路”的作用,讓本地企業明白政策的動向,在市場變化中找到自身定位。因此,除了短期扶持政策外,我們期望政府在優化營商環境、引導企業升級轉型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本澳中小微企創造更穩定的發展空間。

就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議政府相關部門進一步將治理能力和優化營商環境結合起來,加快推進行政審批程序的簡化、便利化以及提高整體電子政務的應用程度;並適時調整更多部門的服務到“商社通”平台,提高辦事效率,營造更加友善的營商環境。

二、建議政府考慮設立專門的產業升級諮詢部門,或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和市場信息的支持,鼓勵企業主動向專業單位為自身營運情況把脈。一方面讓走在傳統賽道的企業,能更清晰評估自身、優化或轉型的可行方向,並為其提供技術支援、人資培訓、設備更新、管理優化等建議;另一方面,為選擇走上新賽道的企業提供市場動態信息,幫助企業減少試錯成本、少走彎路。希望借政府的力量起到引路作用,推動本地中小微企業加快提升競爭力。

三、在法制建設方面,希望政府參考日前中央政府正式出台的《民營經濟促進法》,研究制定“中小微企業促進法”,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藉消費抵扣泊車優惠引客入區

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是一個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因為抵受不住壓力而結業的中小微企業,並不能以個別企業經營的失敗所能概括的,而是具有行業性特徵,反映了澳門整個中小微企業集體面對困難的普遍性。隨著澳門市民的消費習慣趨向北上,本地“截流”難度大,如何做好“開源”尤為關鍵。根據統計暨普查局最新資料顯示,2024年來自香港特區的旅客共有717萬人次,是除中國內地旅客外最多的境外旅客來源地,更是全年國際旅客的近三倍。這一數字彰顯了香港旅客對於澳門旅遊市場的重要性。尤其因為香港與澳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香港旅客的消費習慣與民生區中小微企業服務範圍高度契合。如何加大力度引流港澳客至民生區,對延續中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值得我們集思廣益,進一步做好服務香港旅客、加大吸引他們來澳門的力度。

近期,政府考慮對港珠澳大橋東停車場設置收費上限,每24小時最高只收120元泊車費用。這一舉措對於選擇開車來澳的香港旅客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有助減低他們來澳門的成本負擔。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與直接派發消費券相比,停車費的吸引力度可能相對有限。香港旅客與澳門居民民心相近,對於“派發消費券”這種直接刺激消費的措施,其接受程度和喜愛程度相信會更高。一方面能吸引更多香港旅客使用該停車場,先消費後補貼的方式更可以刺激市場運作。

為此,我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建議政府考慮可在四至六月加推旅客消費優惠,期間實施大橋停車場泊車費獎賞計劃。通過推出消費抵扣泊車費的政策,鼓勵香港旅客在指定民生區域的商店消費一定金額後,可以憑消費憑證抵扣部分或全部泊車費用。這樣既能減輕旅客的經濟負擔,又能引導他們前往中小微企業集中的民生區域消費,從而促進這些區域的經濟活力。

二、建議泊車費抵扣計劃可進一步聯動“社區消費大獎賞”活動的範圍和力度。適逢今年澳門申遺成功20週年,更可進一步配合論區行賞的漫步路線,到指定地區可增加抵扣額度,有利引導遊客深入去到指定的社區觀光消費。

以上建議拋磚引玉,希望大家能集思廣益、一齊動腦筋,為中小微企業創造更多商機,出謀獻策。

發表於 交通, 區域, 工商發展,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借中科院力量之東風 共築澳門科技新高地

11月中,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南沙盛大舉行,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將大量前沿科研項目及科技成果帶到大灣區。其中包括超過240項涵蓋空天信息、高端裝備與智能製造等六大領域的科技成果,旨在探求在大灣區的落地機會。這一舉動不僅表明中科院對大灣區科研環境的肯定,也彰顯了其在强化大灣區科研佈局方面的決心。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過去與廣東省的合作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共同開辦了多家研究院,爲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澳門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加快自身科技創新實力的提升對於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自高新技術產業被納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的四大重要發展產業之一,特區政府積極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包括推出科技企業認證計劃、科技企業稅務優惠、人才引進制度等。這讓澳門社會各界逐漸意識到,科技發展就是多元發展的關鍵元素。對於澳門科技界而言,肩負以高新科技板塊支撑産業多元的重要任務,更是早已達成共識的。

因此,有鑒於中科院積極推進在大灣區的科研佈局,以及澳門有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的迫切需要,在此呼籲特區政府主動與中科院洽談合作,共同在澳門成立研究院,一方面以此作為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基礎支撐,另一方面藉此打破澳門長久以來,在專門從事科學探索、技術轉化的研究院方面的產業空白,加快本地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研究院的合作方向則可按照國家所需、用好澳門自身對外開放程度高、社會包容性強等優勢,集思廣益,著力推進。

具體而言,澳門與中科院共建的研究院,可以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工作:一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結合澳門和大灣區的産業需求,引導國家前沿科技成果的落地和商業化進程;二是加强科研人才培養與交流,通過設立聯合實驗室、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提升澳門本地科研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國際視野;三是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利用中科院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澳門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角色功能,吸引更多國際科技資源和項目落戶澳門至大灣區,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期待通過與中科院的深度合作,澳門的科技創新事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並且,藉此團結包括科技從業人員在內的澳門社會各界力量,同乘科技創新驅動力的引領,推動澳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實現祖國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貢獻力量。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區域, 工商發展, 科學技術, 粵港澳大灣區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完善新城交通規劃 提高居民的獲得感

10月1日,澳門首條雙向八車道跨海大橋“澳門大橋”正式通車,成為連接新城A區與氹仔的主要幹道,也是跨區連接港珠澳大橋、氹仔客運碼頭以及澳門國際機場三個重要口岸的重要交通佈局。

展望明年,將有首批新城A區的經屋申請者入伙,眾多澳門居民將遷入這片嶄新的生活空間。與此同時,區內的長者院舍、康體設施大樓、公共停車場、學校村等社會和商業設施的施工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並將於2026起分別交付並啟用。隨著區內工程的進展,可預見未來幾年區內及跨區的交通需求將大幅增加。為此,除了正在使用的A1連接橋外,根據政府的規劃,A2連接橋即將於本月竣工,A3連接橋及AB區通道已投入建設並預計2027年竣工、輕軌東線則預計2028年竣工。這些連接橋和通道的啟用將進一步提升新城區內外的交通效率,長遠交通暢順可期。

值得關注的是,新城A區目前仍如同一個巨大的施工地盤,大多路段屬臨時施工道路、公共交通服務未到位,使得每天仍有大量工友選擇以步行進出。在地盤仍在施工階段,居民又陸續入住的未來幾年,如何確保交通安排令區內居民和設施使用者,尤其包括學生的出行的及時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同時,又滿足地盤建設而引起的臨時交通改道,仍需進一步仔細部署。這個無疑是陣痛,但是一個四年的陣痛。這種特殊的環境更突顯完善交通規劃、確保道路使用者安全的迫切性,是提升居民對新城區建設的滿得感、獲得感的重要保障。

為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給有關當局:

1. 及早制定適用不同時期的周詳、全面的區內及跨區交通預案,充分考慮新城區住戶及施工地盤工友的出行需求。一方面為住戶提供便捷、安全、慣性的公共交通線路,另一方面照顧工友所需,以避免他們與住戶的出行產生不協調,確保雙方都能夠順暢地、和諧地進出新城區。

2. 在新城A區的主要出入口加強交通指示牌的設置。尤其是加強指引駕駛者前往澳門大橋標識的清晰度,確保駕駛者能夠快速、準確地找到經新城A區前往氹仔的路線。既為減少因迷路而產生的交通風險,亦能更好地減輕友誼大橋的行車壓力,提升片區及跨區的交通效率與安全性。

3. 應加強臨時性改道的宣傳與溝通工作,發佈新城區改道和交通調整信息,適時更新好“澳門出行”等app的信息,以及到學校和社會設施向道路使用者適時傳遞信息,照顧長者、學生和托兒等掌握信息的適應速度,好讓居民能夠充分、及時了解新城區馬路的動態。尤其是臨時道路的開放和改道,及早讓有關持份者掌握情況,以降低居民因道路變化而產生的不適感,提升他們對新城區交通規劃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發表於 交通, 城規, 民生 | 發表迴響

更新法例原始要求 釋放工廈新生產力

澳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其中高新技術產業作為關鍵一環,正逐步成為推動澳門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為了吸引更多有實力的科技企業進駐澳門,政府不僅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還特別推出了科技企業認證計劃,旨在通過官方認證的方式,為本地具資質的科技企業提供成長階梯和全方位支持。這一舉措無疑彰顯了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堅定決心和長遠規劃,值得社會各界的認可及支持。

然而,近期有不少潛在落地或打算發展新業務的科技企業反映,雖然他們擁有相當的創新潛力和市場前景,卻因未能覓得合適的場地難以大展拳腳,實令人感到可惜。回顧目前工廈條例,主要以第57/82/M號法令和37/89/M號法令至為關鍵。這兩部法律近四十年未經關鍵性修改,建基於當年工藝和技術而制定工業場所和商業、辦工場所的規定。然而,對於一日千里的新技術應用而言,四十年無疑是很久的世代,當時的手提電話就早已成為博物館珍藏。

對於政府推動的“1+4”產業發展中,澳門的產業類別逐步走向多元,目前條例不僅限制了企業的規模擴張和漠視了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生產方式優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澳門“1+4”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如能不用拆建工廈又能滿足現實需求,實現新戰略目標,而且又能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通過僅對現有法令進行疏理而不用修改法律,不但省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和時間投入,更能對加速產業多元化的進程,又對迎接迭代更新的科技產業起到關鍵作用,實屬難能可貴。

因此,建議政府加快更新涉及“1+4”範疇法令的步伐,聯同包括經濟科技、工務、消防、衛生、市政等相關部門,首先一同對第57/82/M號法令《工業場所勞工之衛生與安全總章程》和第37/89/M號法令《商業場所、辦事處場所及勞務場所之衛生和安全總規章》進行全面、系統的修訂工作。接下來再疏理建築物用途和土地用途類別等的細則分類的要求,通過從法律層面的優化,吸納新時代的工業適用的行業,為產業多元注入新活力,有效解決當前科技企業在場所選擇上的困難,及時釋放現在工業大廈及場地的潛在生產力。

希望藉更彈性且適時的法制環境,既為本地科技企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亦能積極扭轉海外投資者現時難以進場的局面,助力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快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目標的實現。

發表於 城規, 工商發展, 民生,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